隨著電子產業的發展,低壓配電系統和信息系統的防雷得到廣泛發展,用得最普遍的是壓敏電阻為主要元件的避雷器,之后,氣體放電管、瞬態二級管也被設計者采用,各種混合型和復合型避雷器相繼誕生。1927年,美國一些線路開始采用在管內產生非游離氣體以遮斷續流的管型避雷器。1976年,迅速向高電壓電網發展,日本首先制成84kV級耐污型無間隙避雷器,到80年代初已制出275kV和500kV級超高壓避雷器。由于開始時造價較高,而性能又大有改進,故其發展和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用于超高壓電網,而且各國多是從超高壓使用,待價格下降后才逐步用于較低電壓電網。續流在1.5~3.5個周波內熄滅電弧。80年代初,我國又制成一種無續流管型避雷器,并在高壓電力系統試用。
1968年日本大板松下電氣公司研制出了,新一代“無間隙避雷器”,即氧化鋅避雷器,開始應用于電子工業。這是一種利用金屬氧化物對電壓敏感特性來吸收交、直流電路中雷電過電壓和操作過電壓,以保護電力、電子器件的裝置。因為前者殘壓每降低8%左右,可使設備的絕緣水平降低一級(6%-8%),相應的設備造價可下降4%-6%。這對幾百萬元、上千萬元一臺的超高壓電力設備,采用M0V具有很大經濟意義,即使一組MOV價值數十萬元也是值得的。1972年,我國武漢市一個小廠生產出我國第一批氧化鋅壓敏元件,屬于世界上少數幾個繼日本之后能制造MOV的國家之一。開始主要用于產生電火花的電觸點,用來吸收暫態電壓能量。
MOV在我國的應用也是從高電壓向低電壓發展的模式。例如,80年代初,華北500kV超高壓電網首先從瑞典ASEA公司引進500kVMOV,同期機械工業部同水利電力部共同觀察、分析、談判后決定,西安電瓷廠和撫順電瓷廠分別從美國GE和日本日立公司引進生產專利,不久即造出接近世界水平的500kVMOV。后因用量太少,生產廠效益不佳,陸續被閥型避雷器所代替。電涌保護器的類型和結構按不同的用途有所不同,但它至少應包含一個非線性電壓限制元件。用于電涌保護器的基本元器件有:放電間隙、充氣放電管、壓敏電阻、抑制二極管和扼流線圈等。80年代中后期,先后在:330kV、220kV、110kV等電網應用國產MOV。80年代后期,又在10kV和低壓220/380V配電網普遍采用氧化鋅避雷器,效果良好。
?